角度

•March 30, 2010 • 2 Comments
有智慧的人,不会和不同角度的人争吵,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说话的方式自然就有所差异,不管意见和你是否接近,每个角度的意见都值得去参考。
 
重要的不是你站的角度,而是你的思想的广度。
 
 
 
文句摘自:某报的副刊
 
 
 

理性主义派、自由主义伪自由的后患:纳粹崛起

•June 6, 2009 • 3 Comments
要了解为何德国会出现恶魔,纳粹主义为何会在当时横行,以杜拉克的观点来看,最少要从两方面着手:社会制度的崩溃和理性主义的崛起。

理性主义,从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一脉相承,其实质上完全和自由的本质对立。不但如此,他们更是极权主义的化身。

理性主义者的教条,不能和自由相容,他们相信自己,也只有自己,是代表自由与暴政对抗。当然,他们也主观地憎恨集权主义暴政,也因此成为专制暴君最早的受害者。

这样的心态,不但在政治上不能发挥丝毫效用,就整体而言,理性主义也没有能力从事任何积极的政治行为,无法把负面的批评,变成积极的政策,他们只能扮演反对派的角色。

他们认为自己的功能,就是反对当前的不公平、迷信和偏见。这样的态度,也反映了对社会所有机构的敌意,包括公平正当的机构。理性主义者不仅不分青红皂白地摧毁和反对现有制度,而且他根本没有能力发展出新的体制,来取代自己摧毁的规范。

启蒙运动者扫除了一切贵族特权、农奴和宗教迫害,他们也摧毁地方自治和地方政府。一直到现在,欧洲大陆还没有一个国家,从这种对自由的强大摧毁,完全恢复过来。

当然,他甚至看不出从事建设活动的必要。对他除“恶”就是“善”,只要把恶劣或迫害的体制赶走,就算尽责了。但是,政治和社会生活,任何理想如果不能透过某种体制加以实现,都徒劳无功。

健全社会必须在能够运作的权力关系基础上,建立组织。颠覆运动必须能够导致建立某种更好的体制,在政治上才具有正当性 。光是扫除某种东西,并不能算是解决问题,不管这种东西有多糟糕;除非用某种能够运作的体制,取代被摧毁的体制,否则社会生活将随之崩溃,而因此产生的邪恶,可能比原来摧毁的事物更为可怕。

看看以前失败的例子: 俄国革命家Kerenski领导的自由派政府,造成半年的政治瘫痪即告崩溃;德国社会民主党1918年上台执政,结果证明在政治行动方面同样无能;法国激进派、意大利自由党、西班牙民主党也是如此。。。

这些闹得轰轰烈烈的革命创举全部惨败收场,实在不能归咎于外在情况和意外。各中主因在于理性主义派的自由主义,本质上就注定政治无能。它是建立在两种势不两立的根本原则上,因此永远跟自己过不去,只能反对,无法行动。

所以,理性主义的悲剧就是,政治上软弱无能的他们要想在政治舞台上发挥效能,只有一条路:极权主义。

谈回启蒙运动,卢梭的“共同意志”(general will)--(要了解这个general will 更多,这里, 是没有人能够假可以确定,或是在理性上可以实现的。换句话说,这个非理性的绝对意念,不能做理性分析,并超越理性理解的规范。折衷意愿的确存在,可是如何 存在、存在何处、何以存在,却没有人知道。它必然能够克服一切,因为它是完美和绝对的。任何拥有理性、了解社会至高无上意愿的人,都有权利、也有责任,让 大多数人、少数人和个人接受这种意愿。也只有这种共同意愿完美实现,才可能获得自由。

卢梭并不假装有所谓的个人理性或个人自由。

卢梭一头栽进非理性的绝对规范,使得启蒙运动的基本概念在政治上得以发挥效用。他对政治和社会的了解,无疑比起所有启蒙派加在一起更为透彻,他对社会上的 人采取务实观点,理性主义启蒙派则浪漫得可悲。可以说的是,在启蒙运动期间,从理性主义跨出致命的一步,公然成为非理性和反理性的极权主义,就是卢梭。而 恰恰因为如此,他也不期然的成为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而且一直维持到今天,21世纪的今天。

 
 
引用:

“ 在启蒙运动面临土崩瓦解的威胁的时候,卢梭用非理性的、甚至是神秘的‘公共意志’,取代了其唯理性的可臻完美说。而当现代科学的、达尔文的、弗洛伊德的, 以及行为主义者的唯理心理生物决定论,在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冲击下倒塌以后,希特勒则宣称了其关于种族和宣传的理性主义生物学和心理学原则。

  “没有一个极权主义者曾改变过其基础。卢梭保留了启蒙运动关于人的天性和社会的性质的全部信念。马克思从正统经济主义者口中接过了人从根本上说是经济 动物的断言。希特勒和生物学家们和心理学家们一同肯定地说,人从根本上说是腺体,是遗传,是神经印证。哪一个革命家都用不到在其时代的唯理主义基本信念上 增添任何东西。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把从唯理主义出发的绝对真理和理性,改变为一种非理性的伪宗教原则。”


 
近代的自由主义每次因理性主义而遭遇政治无能,就会遵循卢梭的方法,演变成富有政治效能的非理性主义极权主义。第一个追随者就是马克思,而过后则是希特勒的皈依。

和以前的卢梭和马克斯最大的不同,希特勒把理性主义派的自由主义,转变成极权主义的方式,就是他公然把一个“最高主宰”提升到有组织的社会之上。纳粹主义确实把群体中的个体非个人化,严重到使他们丧失身份认同。

事实上,卢梭和马克斯的理论中,出现这种独裁者是必然性不可避免的,法国和俄国革命也明显地反映出这点。但是,只有纳粹革命公然承认这点。纳粹把对完美领袖的需要,变成为重要的政治资产。

卢梭只是宣扬革命,马克斯预测革命,而这种领袖原则却使希特勒能够实现革命。在政治上,他的极权主义最为有效,杀伤力也最大。绝对主义认定人是完美的,也能够趋于完美的哲学和政治结论,在纳粹政权里发挥得最淋漓尽致。

就像以前那些极权主义一样,希特勒主义的基础,是理性主义自由派人为制造的。极权主义正是因为这些不理性的绝对论调,所以赢得对理性主义幻想破灭的民众欢 迎。极权主义因为这些人,所以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和狂热。极权主义也因为这些人,所以绝对否决一切自由,并无可避免的促成一个自称完美的独裁者的出现。

最后,请注意这本书写成的时间:

《工业人的未来》:通往自由的保守之路
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

[美]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
1942年初版于美国

超过半个世纪前的洞熟力,如今读来却那么熟悉,的确让人吃惊不已。。。。 Peter Drucker他的管理学书籍,是我读过书籍中最有说服力的。

四个人

•November 2, 2008 • 2 Comments

人物介绍:老板每个人某个人那个人没有人

第一幕:
老板将文件交给离门最近的「每个人」,「每个人」必恭必敬地收下,待老板走后便将文件摆在一旁开始聊天打屁做自己的事。时间差不多了,於是「每个人」便将文件交给「某个人」之後,潇脱的走了。「某个人」很无奈地看着文件,之後也收拾东西下班了,动也没动地将文件放在桌上。「那个人」一看大家都走了,可是老板交代的工作都还没做,只好默默地拿来独自努力。

第二幕:
 「那个人」不眠不休做到早上终於完成了,「每个人」与「某个人」也正巧来上班,看到完成了的作品便抢着拿给老板交差,老板在从「每个人」手中接过文件後满意地点点头。又拿了一份文件给「每个人」,「每个人」必恭必敬地收下,待老板走後便将文件摆在一旁,开始聊天打屁做自己的事。时间差不多了,於是「每个人」便将文件交给「某个人」之後潇脱的走了。「某个人」很无奈地看着文件,之後也收拾东西下班了,动也没动地将文件放在桌上。「那个人」一看大家都走了,可是老板交代的工作都还没做,只好默默地拿来独自努力。努力到一半心中感到相当不高兴,为何属於大家的工作要他一个人完成,一度站起来想放着不管但他的责任心留住了他,又坐下来认命地完成。

第三幕:
那个人」不眠不休做到早上终於完成了,「每个人」与「某个人」也正巧来上班,看到完成了的作品便抢着拿给老板交差,老板在从「每个人」手中接过文件後满意地点点头。又拿了一份文件给「每个人」,「每个人」必恭必敬地收下,待老板走後便将文件摆在一旁,开始聊天打屁做自己的事。时间差不多了,於是「每个人」便将文件交给「某个人」之後潇脱的走了。「某个人」很无奈地看着文件,之後也收拾东西下班了,动也没动地将文件放在桌上。「那个人」一看大家都走了,可是老板交代的工作都还没做,只好默默地拿来独自努力。努力到一半心中感到相当不高兴,为何属於大家的工作要他一个人完成,但他的责任心让他痛苦地抉择着,最後「那个人」选择了离去。之後「没有人」出场默默地收拾着未做完的文件,静静地将文件放在桌上後慢慢地离去。

很多事总是「每个人」应该去做,但「每个人」总认为会有「某个人」去做,而最後却又往往是「那个人」去做。不过「那个人」总有累的一天,最後便变成「没有人」去做。

你是「每个人」吗?
还是「某个人」呢?
你曾关心过「那个人」吗?


eSpeeD亿速 回应:
"为何属於大家的工作要一个人完成",这是不是大家都拟曾相识的感受,或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为何问题发生,大家就开始互相推卸、不然就批评责骂?有些社会的事物、总得大家一起献出绵力,不是单方面的任务,而是全体的,不是吗?
当大家都在责骂、批评、互呛时,是否有照过镜子看看自己和世间上的人物,有没有反省过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呢?

难以忽视的真相!

•June 13, 2008 • 3 Comments

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merica former Vice President Al Gore)主演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台湾释名《不愿面对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更多介绍]

作为资深的环保专家,戈尔先生以其幽默而又客观的态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大量的多媒体研究数据、图表、照片、动画模拟、纪录片断警示人类面临的严峻危机。由于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大气层增厚,全球变暖,气温屡创新高。随之而来的将是,冰川融化、冰架崩塌、海平面上升威胁城市安全、洪水和旱灾频繁、飓风和台风肆虐、萨斯等传染病盛行的可怕灾难。

我们坐在一枚定时炸弹上面,如果全世界大多数的科学家是正确的,人类只有十年的时间避免一场大灾难,足以让地球的气候系统一片大乱,造成严重的气候遽变,包括极端的气候变化、水灾、旱灾、流行性传染病大量散播以及致命热浪,灾情之严重是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而且完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如果这听起来像杞人忧天,请重新考虑一次。导演戴维斯古根汉执导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在日舞影展大受欢迎,该片记录一个人以他无比的热诚、深具启发性的谈话,以及坚定不移的决心,大胆戳破关於全球暖化的迷思和误解,并激励每个人采取行动阻止情况恶化。

难以忽视的真相 - 电影预告
                    http://www.tudou.com/v/-fZOy7If6ZQ

戈尔指出,诚实的面对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尤其重要。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是个道德良心问题,必须撕去面具,这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

民众随波逐流的惯性破坏力极大,害人害己。戈尔沉痛地讲述了自己家族的经历。他的父亲种了一辈子的烟草,姐姐因长期吸烟而患肺癌去世后,父亲放弃了看似合情合理的种植,戈尔家族从此告别了赖以发家的烟草业。这也是他致力于环保的起因之一。

难以忽视的真相1/5
                    http://www.tudou.com/v/bqhPadzp5k0

难以忽视的真相2/5
                    http://www.tudou.com/v/pFu2yD19-Kk

难以忽视的真相3/5
                    http://www.tudou.com/v/XOjJnnjcjlI

难以忽视的真相4/5
                   > http://www.tudou.com/v/8Q3yzAPxqtE

难以忽视的真相5/5
                    http://www.tudou.com/v/NJdxeoeUvD4

摘录自: http://www.ymm.org.m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839&Itemid=72


eSpeeD亿速 回应:

目前,科技还没发达到使我们到外太空宇宙探索新居住环境来替代地球。居住在地球的人类,应当珍惜地球上下的每一样被消耗又有限的资源。


我们应该
做什麼?

1. 这记录片电影在2006年11月已经播映。在此特别呼吁各位地球人抽空观看支持DVD或CD,或就看以上的网路版(若还有)。吸收我们应该知道的唯一居住环境在发生什么和人类活动在温室效应所引起的真相,然后再传达吧!以上是全片电影的上载,分五段。如还有存在。。。就分享传达讯息给地球上的每一位吧! 
      难以忽视的真相 预告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ZOy7If6ZQ
      难以忽视的真相 1/5 (22:18分钟)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qhPadzp5k0/
      难以忽视的真相 2/5 (21:30分钟)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Fu2yD19-Kk/
      难以忽视的真相 3/5 (21:46分钟)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OjJnnjcjlI/
      难以忽视的真相 4/5 (16:11分钟)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Q3yzAPxqtE/
      难以忽视的真相 5/5 (14:20分钟)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JdxeoeUvD4/

 

2.购买东西时,尽力减少plastic袋的运用 、尽量共车出街减少化石燃料引起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没有人的房间应该关电、环保物就尽量循环用、作每一项消费决定时都以环保为考量。。。等等的小小心思。

3. 这里是相关网站的连接有很多可学习和经过验证实践的环保讯息,供参考并以行动落实。http://www.uip.com.tw/ait/

4. 从住家开始到动员举办环抱醒觉运动,为地球献出我们的点滴力量吧!高尔的机构有设计好的课程供参考,到这里免费下载http://www.participate.net/educators/node/1

难以忽视的真相!环保新势利膨胀,唯一的地球正在呼唤!
环保和钱财的利益正在天枰上的平稳点较劲中。
人类的关怀、关心、关注的注意力应导引到地球的呐喊。
如果,我们还没有环保意识的醒觉而蜕变,那么我们就得付出代价了。

加价热潮

•June 5, 2008 • 2 Comment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S9mHHjh_B4

 

eSpeeD亿速 回应:

加价热潮!!!!
加价热潮!!!!
加价热潮!!!!
加价热潮!!!!

从八十年代的香港唱到现时代的歌,不管那个年代听都适宜每个区域的小市民心声! 几乎加价是全球化的连锁效应。。

舞照跳、食物照吃、新年照过。几乎,偶尔还是逛逛AUTO CITY、到饮食馆品茶品咖啡。这么这些地方还是越来越多人?

变通、变通、变变变。。。
还不是年年照样过。。。


加价热潮      歌手:许冠杰      作曲:De Knight Freedman      填词:许冠杰, 黎彼得

歌词:

你怕  我怕  个个怕
烟加  酒加  屋租加
巴士加  的士加  多士芝士乜都加
加  加  加  加  加
糖又加  盐又加
成日加任话  其实无他
你住人屋宇下  梗收买路钱挪两渣
买怕  买怕  要加就加  总之惯啦

牛油又加  蚝油又加
燃油又话每卡七个六  其实无他
石油多到极  可惜真金白银贬晒值
法啦  法啦  加就加  都由啦

红沙  茶叶渣
全部要加惨到极  陀累全家
靠份粮点够食  卒之查到鼓油都滴
够啦卦  够啦卦  咪枕住加  喂  好啦卦

时时话加  年年话加
无尽加赶到绝  求助哪吒
我望能生对翼  即刻飞上月球再过食
就有怕  有怕  加就加  拜拜啦
加加加……  我怕怕怕……  加加加……

人人话加  频频话加
成日加任话  其实无他
我做人多说话  D加价热潮风气下
八下卦   八下卦  发起烂渣  谷鬼气嘛

蜕变

•April 27, 2008 • 8 Comments

有一个人无意中发现一个蝴蝶茧。

  几天后,他留意到这个茧子出现了一个小孔,便停下来观察它。他见到蝴蝶细小的身体挣扎着,要从小孔出来。可是挣扎了很久,也没有一丝进展,似乎小蝴蝶怎么努力也没有办法从茧里出来。他决定帮它一把。他找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头剪开。蝴蝶就这样结束挣扎,很容易地出来了。

  但是,这只蝴蝶的形态很特别:它的躯体肥肿,翅膀又细又弱。这人继续观察,因为他相信在纯净的空气中和灿料的阳光里,蝴蝶的翅膀会长大。他观察了两天,期待的结果没有出现。小蝴蝶的余生只能拖着肥肿的身体和细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行。这个善良的人不了解,蝴蝶用它自身的力量从茧里挣脱出来是上天安排的“劫难”。

  蝴蝶挣扎会发热,产生力量,这样它才能将体液压进翅膀里的神经线,而翅膀只有在体液的滋润下才能迅速长大,变得强壮。大自然在此有一个奇妙的设计,这就是蝴蝶破茧开孔的大小决定了脱变的难易,也决定了苦难的深浅,而展翅壮大的翅膀。最终决定了它能飞得多高,飞得多远,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所以当你碰到挫折或苦难,记得那是能向飞翔的必经之路,不要怕通道太黑、太长、孔太小…… 


eSpeeD亿速 回应:

蜕变,也就是超越自我,从内到外自我提升的自立自强的改变、改进、改壮呀!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了解什么是多媒体(中英对照)

•November 16, 2007 • 1 Comment

From : http://www.hao360.com/page/details.asp?id=6385

The answer is neither simple nor easy. Multimedia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mputer and video technology. Multimedia really just two media sound and pictures, or in today’s term, audio and video. Multimedia itself has its binary aspects. As with all modern technologies, it is made from a mix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machine and ideas. More importantly, you can conceptually divide technology and function of multimedia into control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The enabling force behind multimedia is digital technology. Multimedia represents the convergence of digital control and digital media--the PC as the digital control system and the digital media being today’s most advanced form of audio and video storage and transmission. In fact, some people see multimedia simply as the marriage of PCs and video. PC power has reached a level close to that needed for procession television and sound data streams in real time, multimedia was born. Multimedia PC needs to be more powerful than mainstream computer--at least the multimedia PC defines the mainstream. Among contemporary PCs, about the only things that separate an ordinary computer from multimedia are a soundboard and a CD- ROM driver. The CD serves as multimedia ‘s chief storage and exchange medium. Without the convenient CD, the PC industry would lack a means of distributing the hundreds of megabytes of audio, visual, and textual data that make up today’s multimedia titles. Without CD, you couldn’t buy multimedia because publishers have no way of getting it to you.

  So what is multimedia? By now you should agree that multimedia isn’t any one thing but a complex entity that involves the many things: hardware, software, and the interface where they meet. But we’ve forgotte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at multimedia involves: you. Yeah, sure. With multimedia, you don’ t have to be a passive recipient. You can control. You can interact. You can make it do what you want it to do. It means you can tailor a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to your own needs. You can cut through the chaff and dig directly into the important data in a report, pull together reports and video clip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at interest you. That’s the strength of multimedia and what distinguishes it from traditional media like books and television.

  What does multimedia do? It presents information, shares ideas and elicits emotions. It enables you to see, hear, and understand the thoughts of others. In other words, it is a form of communication.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那么容易。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实际上它是两个媒体;声音和图像,或者用现在的术语:音响和电视。多媒体本身有两个方面,和所有现代技术一样它是由硬件和软件,或机器和思想混合组成。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和功能在概念上区分为控制系统和信息。 多媒体之所以能够实现是依靠数字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电脑是数字控制系统,而数字媒体是当今音频和视频最先进的存储和传播形式。事实上有人就简单地认为多媒体是电脑和电视的结合。电脑的能力达到实时处理电视和声音数据流的水平,这时多媒体就诞生了。多媒体电脑需要具有比主流电脑更强的能力,多媒体电脑决定了主流电脑的发展。区别普通电脑和多媒体电脑的主要东西是声卡和只读光盘驱动器。光盘是多媒体的主要存储和交换媒体。没有这种方便的光盘,电脑工业就无法销售构成多媒体节目的几百兆字节的音频、可视的和文字的数据,你也无法买到多媒体。

  现在可以回答什么是多媒体。它不只是一件东西,而是包括许多东西的复杂的组合:硬件、软件和这两者相遇时的界面。不,我们还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多媒体还包括你。咳,就是!对于多媒体,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观众,你可以控制,可以交互作用,可以让它按你的需要去做。在一个报告中,你可以不管那些无用的东西而直接进入重要的数据,可以将感兴趣的全世界的报告和图片收集汇编到一起。这就是多媒体的力量和它与传统媒体(如书本和电视)的区别所在。

  多媒体能做什么?它展示信息、交流思想和抒发情感。它让你看到、听到和理解其他人的思想。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通讯的方式。


(一) 什么是多媒体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同时对信息的表现形式也投入更多的关注。多媒体产品,其实更象艺术作品。好的表现形式能很好的表现主题趋于完美,使人产生极深的印象。同样,表现形式精彩的多媒体作品,可以使人如饮甘霖;从而对其所表现的内容印象深刻。那么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的特点是什么?一个典型的多媒体作品可以是文本、图片、计算机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的任何几种的组合,当然不是简单的组合。多媒体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那么,什么是交互性呢?我们通常看的电视节目、电影、录象、VCD光盘也是多种媒体的组合(文本、图象、动画、声音等),但你无法参与进去,你只能根据编剧和导演编制完成的节目去听去看,这叫顺序播放,多媒体产品不同,它可以让你参与,你可以通过操作去控制整个过程,可以打乱顺序任意选择,这种操作就叫交互,由此可见:交互就是要求用户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操作,来改变某些音频或视频元素的特征,交互就是用户在某种程度上的参与。所以说,交互性是影视作品和多媒体作品的主要区别,从另一个角度讲多媒体作品是通过硬件和软件及用户的参与这三项来共同实现的。

(二) 多媒体作品的适用范围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已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对多媒体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多媒体相关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是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多媒体的发展。那么多媒体能应用在哪几个方面呢?大体上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用于在公共展览馆或博物馆等需要展示的场合,虽然多媒体演示很难替代人们去欣赏好的展品,但它能非常形象、直观去展示一个展品,人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形象的了解展品,而不要专人去讲解,或仅仅是看到简单的画面。有多媒体展示,人们就可以从各种角度了解更多的知识,甚至可以不用去展览馆或图书馆,可惜目前国内还没有展览馆或博物馆有多媒体的展示。

第二方面是用于教学领域,这是目前国内刚开始起步的领域,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学校的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非常形象直观的讲述清楚过去很难描述的课程内容,而且学生可以更形象的去理解和掌握相应教学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自学, 自考等。教学领域是最适合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领域。多媒体的辅助和参与将使教学领域产生一场质的革命。

除学校外,各大单位、公司培训在职人员或新员工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培训、考核等,非常形象直观,同时也可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张光盘可以替代一个甚至几个顶尖的老师。 

第三方面是用于产品展示 很多公司或工厂尽管有许多好的产品,为宣传自己的产品也投入了许多资金去作传统广告如:电视、报纸等,以多媒体技术制作的产品演示光盘为商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广告形式,商家通过多媒体演示盘可以将产品表现的淋漓尽致,客户则可通过多媒体演示盘随心所欲的观看广告,直观、经济、便捷,效果非常好,这种方式可用于多种行业,如房地产公司、计算机公司、汽车制造厂商等许多领域。 

这方面还有电子出版物,属于出版单位宣传产品。过去人们看到的纸介质的东西,没有声音、图象,其表现形式是静止的,而多媒体光盘,使形式更活波、更有趣、更容易让人接受。  

第四方面是用于各种活动,开会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有时非常枯燥,试想如果事前将会议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有视频、音频、动画等,非常形象的讲解,有谁还会感到枯燥呢,会后将会议的情况、花絮等制成多媒体纪念光盘加以保留,岂不更好。推而广之,各种活动都可以制作多媒体光盘,包括家庭的婚丧嫁娶等值得保留的事件。

第五方面是用于网上多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话线路带宽的改进,多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越来越普及,一个有声音、动态的页面比静态的只有文字和图片页面更能引起网民的注意,更具吸引力。网上多媒体可以与光盘结合,从光盘可直接访问互联网网站,实现盘网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第六方面是用于游戏多媒体,游戏本身就是多媒体,寓教于乐,是谁都容易接受的,尤其是青少年,很少有对游戏不感兴趣的。

What the World Eats

•October 29, 2007 • 2 Comments
Source: Time.com
 
What’s on family dinner tables in fifteen different homes around the globe?
Photographs by Peter Menzel from the book "Hungry Planet"
 

Japan: The Ukita family of Kodaira City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37,699 Yen or $317.25
Favorite foods: sashimi, fruit, cake, potato chips

 

Italy: The Manzo family of Sicily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214.36 Euros or $260.11
Favorite foods: fish, pasta with ragu, hot dogs, frozen fish sticks

 

Chad: The Aboubakar family of Breidjing Camp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685 CFA Francs or $1.23
Favorite foods: soup with fresh sheep meat

 

Kuwait: The Al Haggan family of Kuwait City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63.63 dinar or $221.45
Family recipe: Chicken biryani with basmati rice

 

United States: The Revis family of North Carolina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341.98
Favorite foods: spaghetti, potatoes, sesame chicken

 

Mexico: The Casales family of Cuernavaca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1,862.78 Mexican Pesos or $189.09
Favorite foods: pizza, crab, pasta, chicken

 

China: The Dong family of Beijing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1,233.76 Yuan or $155.06
Favorite foods: fried 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

 

Poland: The Sobczynscy family of Konstancin-Jeziorna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582.48 Zlotys or $151.27
Family recipe: Pig’s knuckles with carrots, celery and parsnips

 

Egypt: The Ahmed family of Cairo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387.85 Egyptian Pounds or $68.53
Family recipe: Okra and mutton

 

Ecuador: The Ayme family of Tingo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31.55
Family recipe: Potato soup with cabbage

 

United States: The Caven family of California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159.18
Favorite foods: beef stew, berry yogurt sundae, clam chowder, ice cream

 

Mongolia: The Batsuuri family of Ulaanbaatar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41,985.85 togrogs or $40.02
Family recipe: Mutton dumplings

 

Great Britain: The Bainton family of Cllingbourne Ducis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155.54 British Pounds or $253.15
Favorite foods: avocado, mayonnaise sandwich, prawn cocktail, chocolate fudge cake with cream

 

Bhutan: The Namgay family of Shingkhey Village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224.93 ngultrum or $5.03
Family recipe: Mushroom, cheese and pork

 

Germany: The Melander family of Bargteheide

Food expenditure for one week: 375.39 Euros or $500.07
Favorite foods: fried potatoes with onions, bacon and herring, fried noodles with eggs and cheese, pizza, vanilla pudding

 

演变

•August 2, 2007 • 3 Comments

任何「人、事、物」的自然演变,除了关键是人类为因素之一。还有就是人类的诠释法和来自不同角度、层次、阶层和背景的人物,都会带来不一样的观点。

因为人类就是这么的复杂和巧妙,就有如善意的看到的都是善意的、恶意的看到的都是恶意的、积极和消极的人解释的又有不同极端的意见。所以,任何「人、事、物」的进展都有正负两面,不只有黑白两面,还有灰色地带,人就是这么的多元、多样又繁杂,或者我们也可称为细密。 这也符合多元社会的特征,尤其在马来西亚这么多元文化的环境。

阴阳融合间中的配搭,还会产生其他化学作用。从阴阳演化到八卦。从简到繁,二进位数到十进位数、十六进位数,更多位数等等的处理、处世,都可能简化到最基本的阴阳。开和关,数码的1/0,YES或NO,Binary到UNICODE都可称为繁化的演进。有如中国古代,所谓阴阳学说:“无极生有极,有极是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自然界宇宙的天然运作,也可从中悟道!

一样事物对于不同背景和领域的人物,他往往都会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再融合其他客观和主观因素而产生他的结论和观念。主导权的表决,也有这个可能性从阴阳为考量!

「人、事、物」的互动、行动的演进,往往都是人的自我在做怪。你觉得对吗?

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July 25, 2007 • 3 Comments

经济学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倾向。当年萨缪尔逊就曾说过一句气壮如牛的话――经济学由于其特有的方法,必将侵入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并将君临其上。 
   
  
  最成功地实践萨氏这句话的应该算是芝加哥大牌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他的贡献被诺奖委员会的人认为主要不是“深化”了经济学,而是“宽化”了经济学,即成功地“侵入”到社会学、伦理学、婚姻学、犯罪学等许多领域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另外,布坎南将经济学引入政治学(公共选择)也大获成功,不但因此摘取到诺奖,还使得公共选择分析象阿拉伯的骆驼一样最后逐渐挤占了政治学家的帐逢。 
   
  
  不过,将经济学引入艺术领域并对其进行分析的尝试极为少见,最近读到的法国人贾克.阿克利所著的《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可以说是一个例外。 
   
  
  这本书除了运用一般的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外,还揉合了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音乐的社会作用、供需因素、历史演变等方面进行分析,特别是在字里行间以及内容之中折射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影响,显示出作者对马克思的厚爱。这样一种斑驳的分析风格与该书写作的年代可能不无关系。不过,基本上无损于本书成为一本读来饶有风味,读后富于启迪的开拓之作。 
  
   
  一般人均认为,音乐纯粹是一种个人愉悦品,超越政治与经济等世俗形式。然而,阿克利却更多地将其看作是一种社会性产品,社会之所以要投资音乐,是要实现某种效用。事实上,音乐起源于仪式的杀戮,它是形式杀戮的模拟。也就是说,音乐自诞生就是宗教和政治权力的一种表征,它意味着秩序,同时当然也预示着颠覆。及至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以降,音乐又成为一种商品交易,在资本与表演事业发展和创造中参与一角。在今天的音乐体制中,所谓“自我管理”其实是个遥远的回声,真实的情况是,音乐已成为一种类似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既可以满足需求,又可以因生产者的目的而进行专项投资。对此,大魔王希特勒1938年说得最为直露:“少了扩音器,我们就没法征服德国了。”从希特勒不断地“投资”音乐,不断地用扩音器播放瓦格纳的音乐,激起爱国情操,鼓动群众情绪反应,任何人当可了解到音乐与政治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事实上,没有一个有组织的社会,能够不在其核心建立差异的架构而生存。没有一个市场经济,能够不在大量生产中通过音乐抹灭那些差异而得以发展。不过,音乐不完全是被动地反应,它同时也是先启。在阿克列看来,音乐是真实世界可信的隐喻,而非自给自足的活动,也不是经济基础架构的机械式指标;音乐同时又是先驱者,在社会在改变之前,变动已先铭刻于音乐之中。打个比方,音乐就像一组镜子游戏,反射、界定、记录和扭曲每一个活动。我们注视其中一面镜子,看到的却是另一面的影像。所以,如同马克思所指出的,音乐是“现实的镜子”,或者尼采所说的是“真理的表达”,以及弗洛伊德形容的“待解读的正文”。 
  
   
  一般人都认同音乐是“天籁”,阿克列为什么要一反常理地将音乐直斥为“噪音”。这是因为,在他看来,音乐和噪音相同,本无任何意义,音乐的作用在于可以让你洗脑,可以让别的噪音消音。因此,倾听音乐就是倾听所有噪音,运用音乐进而控制音乐便是“权力的反映”。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音乐本质上属于政治。 
  
   
  那么,噪音与政治究竟是什么关系?阿克列提出,不是色彩和形式,而是声音及对它们的编排构成了社会。与音乐同生的是权力以及与它相对的颠覆。在噪音里我们可以读出生命的符码、人际关系、喧嚣、旋律、不和谐与和谐。当人以特殊工具塑成噪音,当噪音入侵人类的时间时,它就成为目的与权势之源,也是梦想――音乐――之源。一句话,噪音既是美学渐进合理化的核心,也是残留的非理性的庇护所,是权力的工具。 
   
   
  阿克列为此举了一些颇具说服力的例子。比如,日丹诺夫在1984年的一篇演讲中,就赤裸裸将音乐看成是一项政治压制工具,他认为,在苏维埃的音乐中,有两种音乐原则:一种代表苏维埃健康的、进步的音乐原则;另一种则是异于苏维埃艺术的形式主义,追求新奇,拒绝服务民众。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作曲家面临两种极要紧的任务,其大者是发展,使苏维埃音乐臻于完美。其次是保护苏维埃音乐,免于受小资产阶级颓废因子的渗透。我们不要忘记苏联是普世音乐文化的守护者,就像在其他领域,它是人类文明与文化中,对抗小资产阶级颓废之风与文化解体的中流砥柱……你们的任务是去证明苏维埃音乐的优越性,去创造伟大的苏维埃音乐。” 
  
    
  噪音既是权力的根源,自然不仅让前苏联的当权者听得入迷,也会让一切当权者听得入迷。在国家社会主义(纳粹)理论者身上,阿克列发现了同样的策略和语汇。史德格一语道破天机:“如果黑人爵士乐被禁,如果人民的敌人谱出缺乏灵魂与感情的知性音乐,而在德国找不到听众,那么这些决定就不能说是专断的……如果德国美学的演进走了战后年代的路线,结果将会怎样?人民将会丧失与艺术接触的机会,变成精神上失根的一群……人民与艺术之间的渠沟将成为不可跨越的深渊,剧院与音乐厅将空荡无人,与人民灵魂对立而自以为仍然掌握他们自己奇想的作曲家,将成为他们自己唯一的观众。” 
  
   
  专制社会如此,议会民主制度下的工业化社会又怎样?在阿克列看来,其经济与政治变迁同样导引当权者去围制艺术和投资于艺术,不同之处在于其控制不像在独裁政权下,未必要有合理的解释――对信息传播的独占,对噪音的控制,将他人的沉默无声规范于制度下,可能都是确保权力长久的条件。在这样的社会,对噪音的疏导有着新的较不激烈、较微妙的形式,政治经济学的法则取代了审查法规,音乐与音乐家与其他东西一样,本质上变成了消费物品、颠覆的回收再生器具或无意义的噪音。 
  
   
  阿克列论证了经济与音乐演进的同时性。譬如,半音在文艺复兴时代被接受,与商人阶级的扩张正好同时,这并非偶然;在20世纪的大震动与战争爆发之前,在社会的噪音揭竿而起之前,鲁梭罗写了他的《噪音的艺术》,同时噪音进入了音乐,如同工业进入了绘画一样,这也并非偶然;工业大飞跃之际,管弦乐团开始被无节制、大量的使用,禁忌消失了,音乐工业才兴起将人欲引导向商品,甚至到了滑稽讽剌的地步,同样非偶然;最后,获准在财产国有制度国家内生产的严谨而压抑的音乐模式,直接指定“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的继起者,把人规范化或在对纯净、单一的完美的追求上,也是因为这样做比较有效和系统化。 
  
   
  
  在阿克列政治经济学的色镜下:今天的社会,价值体系崩溃,语言日益匮乏,美学符号时代的终结就要来临了。一句话,“音乐的奥德赛已到达了终点,曲线图已经完成。” 
  
  
  很难在一篇小文中讲清阿克列对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全部解析。理解阿克列的核心观点,类似于“生产者主权”的观点,即不是需求导致音乐的供给,而是供给创造了自己的需要,是生产者在主导消费者,尤其是权势者,其投资音乐如同投资别的意识形态,是要用自为的噪音来压制一切别的噪音。联想到最近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用“与国之力”,让音乐家创作他所钦定的音乐,我相信阿克列至少是透过噪音之林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人中的一个。

文:赵晓
http://www.beiwang.com/f/list.asp?id=294
([法]贾克.阿利达:《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东方编译出版社2000年12月)